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国学

木秀于林,凤必垂之------做中国最专注的学生国学 创造一个学习国学的完空间

 
 
 

日志

 
 

骨骼的性别和年龄鉴定  

2008-12-06 19:50:40|  分类: 历史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骨骼的性别和年龄鉴定

第一节  性别鉴定

在对骨骼进行人类学、考古学和法医学的研究之前,都必须首先对其做出可靠的性别鉴定,否则便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在史前考古学资料中,不同种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常常在墓葬中分别与男性或女性个体的骨骼并存,这种情况通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还是父系氏族社会。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辩认出骨骼的性别,便不可避免地导致上述诸方面研究中的错误结论。在人类学研究中也是这样,如果在所测量的标本中不能正确区分出男女两性个体,自然难以计算出可靠的男女两性形态特征的变异范围的各自的平均值。而法医对刑事案件中的人骨所做出的性别鉴定的正确与否,毫无疑问将严重影响到对案情的分析。

对于那些性别特征显著的骨骼进行鉴定,并不十分困难。但是,对于某些性别特征并不明显的骨骼若想准确地做出判断就并非易事了。而在大量的骨骼材料中,总会有一部分个体骨骼的特征处于男女两性变异范围的重叠部分而难以分辨。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出最后的鉴定结论之前,必须仔细观察,谨慎从事。由于骨骼上性别特征的出现与个体内分泌活动中性激素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对未成年的个体骨骼进行性别鉴定远比对成年个体困难。就成年个体骨骼的性别鉴定而言,多数学者认为只有颅骨(包括下颌骨),鉴定的准确率可达到90%,若再加上其他骨骼,特别是骨盆来帮助鉴定,则准确率可高达95%以上。但据另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认为如果仅有颅骨(包括下颌骨)进行性别鉴定,其准确率只有77%。

总的来说,由于身体各部分骨骼上所体现出的性别特征在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骨骼的性别鉴定首先应以性别特征最为明显的骨盆为主要依据,其次为颅骨(包括下颌骨),再其次才是其他骨骼。

一、骨盆的性别特征

骨盆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男女两性骨盆所担负的生理功能不完全相同所致。一般来说,男性的骨盆粗壮、高而窄、坐骨大切迹窄而深,耻骨联合部较高,耻骨下角小;女性的骨盆浅而宽,骨面细腻,坐骨大切迹宽而浅,耻骨联合部较低,耻骨下角大,常有耳前沟。骨盆的各项性别特征详见下表:

项 目

男 性

女 性

骨盆整体

粗壮、肌嵴明显、较重

较细致,肌嵴不发达,较轻

骨盆入口(上口)

纵径大于横径,呈心脏形

横径大于纵径,呈椭圆形

骨盆出口(下口)

狭小、坐骨棘发达

宽阔,坐骨棘不发达

骨盆腔

高而窄,呈漏斗形

浅而宽,呈圆柱形

耻骨结节

钝圆,靠近耻骨联合

锐利,距耻骨联合较远

耻骨弓

呈“V字形,夹角较小,约70-75,相当于食指于中指所形成的角

呈“U字形,夹角较大,约90-110,相当于拇指与食指所形成的角

坐骨耻骨支

外翻不明显

明显外翻

耻骨联合

闭孔

大,较近卵圆形,内角较钝,约100-110

较小,近三角形,内角较锐,约70

髋臼

较大,略向外侧方

较小,略向前方

坐骨大切迹

窄而深

宽而浅

髂骨

高而陡直,额翼较厚

较低,上部略向外张开,髂翼较薄而透光

耳状关节面

大而较直

小而较倾斜

耳前沟

不常有;如有,也窄而浅

常见,发育良好,宽而深

骶骨

长而窄,曲度明显而匀称

短而宽,上部曲度较小,较平直,下部明显向前弯曲

骶骨岬

显著

不甚显著

骶骨底部的第一骶椎上关节面

大,约占骶骨底部的2/5至1/2

小,约占骶骨底部的1/3

除上述性别差异之外,有些学者还特别指出,在组成骨盆的耻骨和坐骨上的某些细部特征具有更为重析性别鉴定意义。这些特征包括:

(1)耻骨下支的下缘(内侧缘):男性外凸,而女性凹入。从耻骨下支的背侧面观察,该项特征更为明显。

(2)耻骨联合面下端至耻骨下支内侧缘;男性为一平坦的骨面,而女性则为一锐薄的骨嵴。

(3)耻骨支移动部(联合部):男性呈上宽下窄的三角形,而女性则呈上下宽度大致相等的方形。

(4)耻骨支移行部(联合部)腹侧面:在耻骨联合面腹侧缘附近与耻骨一支内侧缘附近,男性有一骨嵴,(通常与耻骨联合面腹侧缘相平行),而女性则为一细弱的弧线结构,称为腹侧弧。

(5)耻骨支移行部(联合部)近联合面的下半部分;女性有一呈直角三角形的小区,而男性无此结构。

(6)耻骨下支的起始部分(靠近联合部):男性宽而粗壮,女性则薄而细弱。

二、颅骨的性别特征

一般来说,男性的颅较大,厚重而粗壮,眉弓发达,眶上缘圆钝,前额较倾斜,颧骨高而粗壮,颧弓较粗,乳突和枕外隆均较发达;女性的颅骨较小,光滑而细致,眉弓不发达,眶上缘锐薄,前客较陡直,颧骨低而纤细,颧弓较细弱,乳突和枕外隆突不发达。(图69)

颅骨的各项性别特征详见下表;

项       目

男       性

女        性

1.颅骨整体

较大,较重

较小,较轻

3.颅腔

较大,约1450毫升

较小,约1300毫升

4.肌线和肌嵴

较显著

较弱

5.额骨

较为后倾

额鳞下部较陡直,上部向后

6.额结节和顶结节

不显著

上弯曲

7.整个面部

较狭长

较显著

8.眉间突出

显著,突出于鼻根上方

较宽短 

9.眉弓

发育较显著

不显,较平直

10.鼻根点凹陷

发育较弱

11.眼眶

较低,呈方形

浅或无

12.眶上缘

钝厚

较高,较圆

13.梨状孔

较高而窄 

锐薄

14.牙齿

较大

较低而宽

15.颧骨

较粗壮

较小

16.颧弓

深而宽

较低,较纤弱

17.乳突上嵴

显著

较细而平直

18.乳突

较大

不显

19.茎突

较粗壮

较小 

20.下颌窝

深而宽

较纤弱

21.枕外隆突

粗大

浅而小

22.上顶线

粗大

不发达

23.枕骨大孔

粗大

不明显

较小

三、下颌骨的性别鉴定中亦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其各项性别特征详见下表:

项       目

男       性

女        性

1.下颌骨整体

较大,较厚,较重

较小、较薄、较轻

2.下颌体与下颌联合

较高

较低

3.下颌支

较宽

较窄 

4.下颌角区

较粗糙,常外翻

较细致而光滑,少外翻

5.下颌角

较小,一般小于120°

较大,一般大于125°

6.颏部

较方而粗糙

较圆而尖

7髁突

较大而粗壮

较小而纤弱

四、其它骨骼的性别特征

除骨盆、颅骨和颌骨之外,人体中的许多其它部位的骨骼也能反映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因此,在鉴定实践中,若能在骨盆和颅骨(包括下颌骨)的鉴定基础上再铺之以对其它骨骼的观察,则肯定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率。例如,胸骨的性别差异也比较大,其各项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特别是胸骨体与胸骨柄的长度比例,性别差异尤其明显,男性胸骨体长度一般大于胸骨柄长义的2倍,而女性中这一比例则小于2倍。再如四肢的长骨中也可以体现出某些性别特征。一般来讲,男性的长骨较为粗大、厚重、肌嵴和骨突较发达,前节端的头和髁均较大,而女性的长骨则较弱、轻巧,骨面较光滑、关节端的头和髁均较小。此外,锁骨、肩胛骨、椎骨(特别是寰椎、枢椎、第五腰椎)肋骨、髌骨、跟骨、距骨的趾骨等,性别差异也比较明显,可以作为骨骼性别鉴定时的参考。

第二节  年龄鉴定

比较准确地鉴定骨骼的年龄,是进行骨骼测量研究的重要前提,否则,我们就不能正确的按照年龄组分别处理测量数据,而各不同年龄组之间,尤其是在未成人和成年人之间同类测量项目上的数值的变异范围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不能比较准确地做也性别鉴,就无法正确地统计和使用测量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骨骼的年龄变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过程,并常常受到营养状态和发育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年龄的骨骼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年龄特征,而带有相似或相同年龄特征的骨骼。有时也可能属于不同年龄的个体。因此,骨骼的年龄鉴定是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精确,

 

一、根据牙齿的萌出时间推断年龄

牙齿的萌出是指牙齿从齿冠露出齿龈直至上下颌牙齿咬合接触的全部过程。牙齿的萌出时间以齿冠出龈时间为准。在正常情况下,牙齿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左右成对地逐渐萌出。一般来说,下颌牙齿的萌出时间略早于上颌的同名牙齿,女孩牙齿的萌出时间略早于男孩。牙齿萌出过程所存在的这些内在的规律性,便为我们判断骨骼的年龄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婴儿在出生后5-8个月时,下颌乳中门齿开始萌出,至20-30个月,全部乳齿出齐。儿童一般在6岁左右,于乳前第二臼齿的后方萌出第一颗恒齿,即第一臼齿(俗称六岁牙) 。此后,在恒齿生长发育的压力下,乳齿根部逐渐被吸引以至松动、脱落,而恒齿则相继萌出,这种恒乳的交替现象,一般持续到13岁左右结束。除第三臼齿(智齿)外,恒齿全部萌出的时间约需7年。第三臼齿则要在进入成年期的前后方始萌出,有人要迟至25-30岁,也有人终身不出。

我国儿童乳齿的萌出时间详见下表:

牙齿种类

萌出时间(月)

乳中门齿

7.5(6-9)

乳侧门齿

9(6.5-10)

乳犬齿

18(16-20)

乳第一臼齿

14(12-18)

乳第二臼齿

24(20-30)

乳中门齿

6(5-8)

乳侧门齿

7(6-9)

乳犬齿

16(14-18)

乳第一臼齿

12(10-14)

乳第二臼齿

20(18-24)

我国儿童男女两性恒齿的萌出时间详见下表

牙齿种类

萌出时间(月)

男    性 

女    性

中门齿

6.5-8

6-9

侧门齿

7.5-10

7-10

犬齿

10-13

9.5-12

第一前臼齿

9-12

9-12

第二前臼齿

10-13

9.5-12

第一臼齿

6-7.5

9.5-7.5

第一臼齿

11.5-14

11-14

牙齿种类

萌出时间(月)

男    性 

女    性

中门齿

6-7.5

5-8.5

侧门齿

6.5-8.5

5.5-9

犬齿

9.5-12

8.5-11.5

第一前臼齿

9.5-12.5

9-12

第二前臼齿

10-13

9.5-13

第一臼齿

6-7

5-7

第一臼齿

11-13.5

10.5-13

二、牙齿的磨耗程度与年龄的关系

当人类在进食的时候,由于咀嚼运动的发生使得牙齿与食物之间、牙齿与牙齿之间出现了摩擦,因而造成牙齿某些牙合面与切端的磨耗。一般来说,人类牙齿的磨耗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但同时也受到下列非年龄因素的影响。

(1)饮食结构中以粗糙、坚硬的食物为主的居民,其牙齿的磨耗程度比较严重。据有的学者统计,我国南方人民牙齿的磨耗程度一般较北方人为轻,沿海一带居民的牙齿磨耗程度则比内地居民为轻。

(2)牙齿发育正常、钙化程度较高者,其牙齿硬度高,不易磨耗,反之则容易磨耗。例如,先天性釉质发育不全的患者,其牙齿组织疏松、硬度差,磨耗也比正常人严重。

(3)在同一齿列中,经常咬合的部位牙齿磨耗重,无咬合部位的牙齿则磨耗轻甚至无磨耗。这种情况,在咬牙合关系异常和部分牙齿生前早期脱落的个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咬合力分布不均匀,甚至同一牙齿面磨耗程度也有轻重之分。

(4)在同一口腔中的萌出较早的牙齿,其磨耗程度大于较晚萌出者。例如在同一个体中,一般情况下第一臼齿的磨耗程度总是大于第二臼齿。

(5)某些特殊的职业、生活习俗和病理情况等均会对牙齿的磨耗程度产生影响。例如某些修鞋工人由于习惯于将鞋钉衔于齿列间,其前部牙齿的兄弟耗程度便可能高于他人,而患有夜磨牙病的人,其牙齿、特别是臼齿的磨耗程度肯定会高于正常情况。

以上各点都是我们在运用牙齿的磨耗程度来推断年龄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鉴定误差减小到最低的标准。

1. 臼齿的磨耗程度与年龄鉴定

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等在收集自我国华北地区的已知年龄的93具男性颅骨上,根据下列标准观察了第一臼齿和第二臼齿的磨耗程度。

.齿尖顶和边缘部分略有磨耗。

.齿尖磨平或咬合面中央凹陷。

.齿尖大部分磨去,齿质点暴露。

.齿质点扩大,互相连成一片。

.齿冠部分磨去,齿质全部暴露。

.齿冠全部磨耗,齿髓腔暴露。

按照上述标准来推断年龄,则可得到我国华北地区男性居民第一臼齿、第二臼齿的磨耗等级与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第一臼齿

第二臼齿

平均年龄(岁)

有效年龄

范围(岁)

最高百分率

年龄范围

平均年龄(岁)

有效年龄

范围(岁)

最高百分率

年龄范围

23

22-23

15-20

23

22-24

15-25

27

26-29

21-25

30

29-31

26-35

32

28-36

26-35

38

36-40

36-45

41

39-43

36-55

46

44-48

46-55

53

48-57

56岁以上

30

55-65

60岁以上

2.门齿的咬耗程度年龄鉴定

在臼齿缺失的情况下,尚未根据门齿切缘的咬耕种程度来推断年龄。通常采用下颌门齿,一般将其咬耗程度分为如下6级:

0级:门齿切缘釉质未咬耗或有咬耗。

1级:齿冠切缘釉质磨平。

2级:出现齿质点或线状齿质条纹。

3级:齿冠进一步咬耗,出现较大面积的齿质条带。

4级:齿冠磨去将近一半,齿质全部暴露。

5级:齿冠极度咬耗,磨去部分超过齿冠的一半以上,齿髓腔暴露。

三、根据颅骨骨缝的愈合情况推断年龄

颅骨骨缝愈合情况也与年龄有关,因此也是判断年龄的一项重要依据。新生儿的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存在着很在的间隙而由结缔组织所充填。婴儿颅顶各骨之间的结缔组织膜称为囟,主要包括有前囟(冠状缝与矢状缝的相交处)、后囟(人字缝与矢状缝的相交处)、蝶囟(顶骨的前下角处)和乳突囟(顶骨的后下角处)。前囟在出生后一岁增至两岁闭合,后囟在出生后两个月闭合,蝶囟在出生后三个月闭合,乳突囟在出生后一岁闭合。

成年人颅骨骨缝的愈合过程开始时缝隙间结缔组织消失,缝隙缩小;而后波纹的深度逐渐爱莫能助变浅,波线被部分骨性愈合所切断,呈断断续续的曲形波;进而仅见波纹残迹,最后完全消失。同一骨缝在愈合的过程中,一般是颅内缝先于颅外缝愈合,男性颅缝的愈合早于女性。

各颅内缝的愈合年龄详见下表:

颅   缝   名   称

开始愈合(岁)

完全愈合(岁)

矢状缝

22

35

蝶额缝(蝶骨小翼段)

22

64

蝶额缝(蝶骨大翼段)

22

65

冠状缝(前囟段和复杂段)

24

38

冠状缝(翼区段)

26

41

人字缝(人字点段和中间段)

26

42

人字缝(星点段)

26

47

枕乳段(下段)

26

72

蝶顶缝

29

65

蝶顶缝(下段)

30

68

蝶顶缝(上段)

31

64

枕乳段(上段和中段)

30

81

枕乳段

37

81

鳞状缝(前段和后段)

37

81

各颅外缝的愈合年具详见下表:

颅缝名称

开始愈合(岁)

完全愈合(岁)

矢状缝

22

35

蝶额缝

22

65

冠状缝

24

41

人字缝

26

47

枕孔缝

26

81

蝶顶缝

29

65

蝶颞缝

30

67

顶乳缝

37

81

鳞状缝

37

81

颅骨骨缝的愈合先从颅骨内板开始,然后向外板延续,直至外板颅缝完全愈合为止。但在某些颅骨上,内板骨缝愈合后,骨缝愈合的进程并不向外板延续,或者虽向外板延续,但速度甚缓,因而出现颅外缝不愈合或不完全愈合的现象。所以,由颅缝愈合情况推断年龄时,应主要依据颅内缝,若单凭颅外缝推断年龄,其误差有时可高达5-10岁。

此外,在未成年个体的颅底,蝶骨和枕骨基底部之间一块软骨相连,此处的骨缝称为基底缝。该缝在18岁开始愈合,至24-25岁完全愈合。基底缝的愈合年龄比较恒定,故其愈俣与否,是推断骨骼年龄是否已达成年的可靠依据。

 

四、骨化点的出现和骨骺的愈合

人骨是由许多独立的骨化点发育,生长而成的。在胚胎时期,这种骨化点的数目多达806个,以后逐渐发育、融合、待出生时已下降到约450个左右,到成人时始形成206块骨骼。上述骨化点的出现、发育和消失以及骨骺发生愈合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因此,这种变化是骨骼上可靠的年龄标志。

在鉴定实践中,我们通常采用的四肢骨做作为观察对象。一般情况下,四肢骨骨化点的出现的时间自胎龄6周起至20岁止。骨骺愈合的时间自13岁开始,至25岁左右结束。应该指出,四肢骨骨化点的出现与骨骺愈合的时间,受到营养条件、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男女两性四肢骨骨化点的出现与骨骼愈合的也略有差异,女性一般早于男性1-2岁。

五、耻骨联合面的年龄变化

耻骨联合面的形态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而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据此可鉴定青年期至老年期的骨骼年龄。该方法是目前最好的骨骼年龄鉴定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鉴定年龄,在14-30周期间,误差仅为+1;在30-50岁期间,误差仅为+2。因此,该方法对骨骼人类学研究的法医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耻骨联合面是耻骨上下支连续部分的内侧面,呈长椭圆形或者卵圆形,上下径大,前后径小。可分为两缘(背侧缘和腹侧缘)、两端(上端和下端)、一个腹侧斜面和一个联合面。

根据不同年龄期中的形态变化规律,可将耻骨联合面的形态特点归纳为12个时期(图70)

(1)第一期(14-17岁)

联合面圆突,中部最为凸出,整个联合面由隆嵴与沟组成,嵴的高度可达2-3毫米,联合面的周缘无界限边缘。

(2)第二期(18-19岁)

联合面中部略低平,嵴尖稍圆钝。联合面周缘无明显界限边缘。

(3)第三期(20-23岁)

联合面中部明显变平,隆嵴更低钝,联合面背侧缘由中部开始出现。

(4)第四期(24-26岁)

联合面上的隆嵴仅剩痕迹或完全消失。联合面背侧已经形成,腹侧缘正在形成。下端界限开始出现,腹侧面的内下方逐渐形成斜面。

联合面变得平坦,有些个体的联合面中部轻度下凹。联合面背侧完全形成,腹侧缘下段正在逐渐形成,腹侧缘下段正在逐渐形成。腹侧斜面完全形成,并开始扩大。

(6)第六期(29-30岁)

联合面平坦。联合面腹侧缘上段正在逐渐形成,上端界限开始出现,下端界限进一步明显,而且显得比较尖锐,呈锐角形。至30岁时,联合面周缘完全形成。

(7)第七期(31-34岁)

联合面开始下凹。联合面背侧缘向后扩张,使联合国开始呈卵圆形倾向。

(8)第八期(35-39)

联合面轻度下凹。背侧缘开始出现波浪形起伏。一部分男性个体联合面腹侧斜面上段发现中断现象,导致腹侧缘上段缺损。

(9)第九期(40-44)

大部分联合面波形起伏,高低不平,背侧缘明显向后扩张,联合面呈卵圆形。

(10)第十期(45-50岁)

联合面下凹更为明显,而且显得更加起伏不平,背侧缘与腹侧缘有唇缘形成。腹侧斜面下缘显得较为突出,似唇形。

(11)第十一期

整个耻骨出现骨质疏松现象,稀疏多孔。联合面骨质起伏不平,且出现散在性小凹和粟粒样小孔。背侧缘向后扩张显著,如唇形。腹侧缘常断裂破损。

(12)第十二期

耻骨联合面显示退行性变化,出现更多的小孔和小凹。

六、骨骼上的其它老年性变化

人体在进入老年阶段之后,全身骨骼均会呈现出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一般统称为老年性变化。这类变化首先表现在颅、骨盆、肩胛骨和脊椎骨上,以后逐渐遍及全身各部骨骼。例如,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剑突的骨化以及舌骨、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的骨化。由于骨骼内有机成分减少,从而使骨质变薄,变轻、变脆,孔隙增多,气窦扩大。颅顶特别是在顶孔间区呈现出大的卵圆形凹陷区。上下颌骨由于牙齿脱落,齿槽突因缺少功能性刺激而发生废用性的萎缩乃至消失。下颌角的角度增大,与儿童期相似。脊椎内椎体上、下关节面的周缘骨质增生而形成唇状隆起。骨盆和肩胛骨等部分亦呈现出一系列复杂的老年性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尽管我们尚不能判定骨骼确切的年龄,但起码已经标志着该个体已进入老年阶段。

七、年龄鉴定结果的表示法

目前,在进行年龄鉴定时通常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表述标本的年龄:

(1)具体数字表示法

用具体的数字记录判断出来的估计年龄或者估计年龄范围(如6岁,30-35岁)。

(2)年龄分期表示法

采用阶段性的年龄分期来归纳鉴定结果。一般可划分为婴儿期(0-2岁)、幼儿期(3-6岁)、少年期(7-14岁)、青年期(15-23岁)、壮年期(24-35岁)、中年期(36-55岁)和老年期(56岁以上)。

在实践上,现场鉴定时通常采用具体数字表示法,而在编写鉴定报告和撰写研究论文时则多习惯于采用年龄分期的方式来表达鉴定的结果。

  评论这张
 
阅读(130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