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国学

木秀于林,凤必垂之------做中国最专注的学生国学 创造一个学习国学的完空间

 
 
 

日志

 
 

史部之通志  

2009-02-06 14:53:00|  分类: 国学百科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史部之通志
郑任钊 发布时间: 2008-06-23 07:54 光明日报

  《通志》,南宋郑樵撰,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纪传体通史。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郑樵有志于“集天下之书为一书”,曾深居夹漈山读书著述三十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郑樵竭毕生精力,历尽艰难,终于撰成《通志》。

 

  《通志》共二百卷,包括帝纪十八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载记八卷、列传一百一十五卷。体例多仿《史记》,但改表称谱,改书志称略,又取法《晋书》作载记。记事上起传说中的三皇,下迄于隋,惟有部分内容延伸至唐。该书的纪传部分多袭旧史,精华则在“二十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郑樵于其中多有创造,发前人所未发。二十略内容之广,门类之全,前所未有,郑樵自谓乃“总天下之大学术”,扩大了史学的研究范围。

 

  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会通”思想,反对“后代与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断代史,主张史书要能贯通古今,揭示历代的相因变化。在史书撰述上,他还强调据事直书,反对曲笔及“妄学”《春秋》笔法。《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清乾隆年间修有《续通志》和《清通志》。

 

  下期预告:文献通考

  评论这张
 
阅读(15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