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查看详情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国学

木秀于林,凤必垂之------做中国最专注的学生国学 创造一个学习国学的完空间

 
 
 

日志

 
 

史部之文史通义  

2009-03-27 10:47:00|  分类: 国学百科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史部之文史通义
 发布时间: 2008-09-01 03:55 光明日报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纂修史志。《文史通义》为其代表作,始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此后近三十年中续写不辍,于“车尘马足之间”逐篇撰就。直至临终前,章学诚亦未最后定稿。

 

  《文史通义》分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因为版本不同,内容不尽一致。道光十二年(1832年)《文史通义》始刊于开封(大梁本),有内篇五卷、外篇三卷。1921年吴兴刘承干刻《章氏遗书》,其中《文史通义》有内篇六卷、外篇三卷。内篇多泛谈文史,外篇大梁本全录方志序例之文、《章氏遗书》本为与内篇相互发明诸文字。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系统阐发了“《六经》皆史”说;强调“史意”,认为史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史学理论和观点;提倡史家要别识通裁,成一家之言;主张史家必须有“史德”,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他把史书区分为“记注”和“撰述”两类,前者只是编辑史料,后者则应成一家之言。他提出方志是史体,全面论述了编纂地方志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方志学理论基础。

 

  尽管内容庞杂,结构松弛,但《文史通义》对清初以前的史学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许多理论性认识,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推进到最高阶段。

 

  (郑任钊)下期预告:十七史商榷

  评论这张
 
阅读(15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